栖霞山概况Survey

网站首页 >  栖霞山概况 >  历史文化

历史文化


红叶文化

        第三大文化是红叶文化,《山海经》中记载:皇帝杀蚩尤于黎山,弃其械,化为枫叶。相传,当年黄帝征伐蚩尤后,感觉没有必要再保留武器了,就将刀剑弃在荒郊,顷刻间,这些带血的兵器变成了一片枫林,那殷红的枫叶在萧瑟的秋风中灿然摇曳,如同无辜牺牲的战士一张张凄苦面庞,苍凉悲壮。     

        自六朝以来,赏枫、观枫、赏秋和观秋成为一种时尚逐渐流行起来,唐代诗人杜牧《山行》诗曰:“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深处有人家。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。”把枫叶的灼炽空灵描绘到了极致,使红叶成为堪与黄菊相媲美的秋韵妙品。至今,全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四处著名赏枫胜地:灿烂的南京栖霞丹枫,始于六朝;宁静的长沙岳麓山枫林,始于唐朝;壮美的北京香山红叶,始于元代;妩媚的苏州天平山红树,始于明代。其中尤以栖霞丹枫历史最久远,景观也最美丽。

        明代以来就有“秋栖霞”之说,栖霞山寓意“栖居于云霞山壑之间”,“栖”字有停留之意,而满山红叶,层层叠叠,仿佛是漂浮的红霞随着山峦起伏栖息、停留。清初孔尚任为创作《桃花扇》素材到栖霞山中写下“放目苍崖万丈,拂头红树千枝”的佳作,描写如诗、如画的秋栖霞美景。如今栖霞红叶也享誉海内外,栖霞山以枫香、三角枫、鸡爪槭等为主的色叶树种十分丰富,种类多达40多种,每到深秋,山中漫山红遍,犹如晚霞栖落,蔚为壮观。



中草药文化

        《江总碑》中记载:“山中多药草可以摄生,故以摄为名焉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自古以来,栖霞山中草药资源在南京乃至华东地区久负盛名。汉时,道教的茅盈及其弟茅固和茅衷兄弟三人便隐居山中采药并炼丹、治病救人和惠济于民。六朝时葛玄、葛洪和陶弘景等几位医药学家在山中采药炼丹,并著书立说。明时,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子李建元和徒弟庞宪的陪伴下,跋山涉水,历经艰辛来到栖霞山采集太子参、党参和何首乌等名贵中草药材标本,以充实《本草纲目》的内容。



地质文化

        《明征君碑》的碑文为唐高宗李治亲自撰拟,由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,笔法俊逸清秀,刚柔有致。碑额篆书出自于著名书法家,朝散大夫王知敬之手。碑阴“棲霞”二字,传为唐高宗李治御笔。是全国现存唐碑当中的罕见珍品,也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碑刻。碑材有“海百合茎”化石,地质学界称其为“栖霞灰岩”。其实这朵朵梅花是动物海百合茎的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,距今已有2.8亿年。

        栖霞山地学文化内涵丰富,古生物化石众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现在国际地质学界上还有一些岩层被冠以栖霞二字为名,栖霞山被地质专家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和地学教科书。栖霞山除了“栖霞灰岩”和“砂岩” 之外还有钟乳石和江南地区少见的喀斯特地貌,最著名的便是天开岩。传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伴随着雷声轰鸣电光乍闪,一声巨响后岩石突然如斧劈般裂开,所以被叫做天开岩。但其实是断层移动裂开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,叫人惊叹。



名人民俗文化

        明代秣陵名士盛时泰在其所著《栖霞小志》中描写过栖霞山历史上的桃花盛况,曾写到“春暮夏初,则红英绿荫,错落左右,游人行其下,衣袂皆有香色”。栖霞山与桃花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,古桃花涧的桃花景观自明代便开始就蔚为壮观了。至今,桃花涧两侧的峭壁林间仍有古人题刻的“桃花涧”、“非人间”等字迹。

        明末凄美的爱情故事《桃花扇》也曾发生在栖霞山。清乾隆皇帝驻跸栖霞山行宫期间,对栖霞山的桃花钟爱有加,也留下了赞美桃花和桃花涧的诗篇。

        桃花扇亭取名于清初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的作品《桃花扇》。明末清初时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,不仅才艺出众,更因其爱国情操被世人乐道,根据她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,孔尚任撰写了著名的剧本《桃花扇》。

        桃花湖四季景色优美,桃花湖中的亭子是珍珠泉亭,珍珠泉明代为“金陵二十四泉”之一,泉侧墙基条石上的“珍珠泉”三个篆体字,为明代李言恭所题。珍珠泉亭内雕刻清乾隆皇帝题《题珍珠泉诗》:“一泓无滓印空澄,山脚泉喷珠颗砯,凭槛不殊昔年况,剔疏犹忆尹家曾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栖霞丹枫”历史悠久,自六朝以来南京民间就有赏枫、观枫的习俗,“秋栖霞”赏枫的民俗从明代中后期文人的诗篇和老百姓的习惯中逐渐形成。

众多的帝王将相、文人墨客对栖霞山推崇备至,史学界对栖霞山有着“一坐栖霞山,半部金陵史”的美誉。栖霞山承载了半个金陵的故事,“秋栖霞”的壮美景观更是深入人心。明代何乔新(1427-1502年)《送金郎中还南京分韵得韡字》中载:芦花飞雪暗长汀,枫叶栖霞映秋水。这可能是目前赏枫中最早的记载。



历史文化

        栖霞山在江南乃至中国历史的文化版图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,古代的帝王名仕,今天的专家学者,都对它大加赞赏,并且给予了它美好的赞誉。

明万历十七年(1589)的状元焦竑在《栖霞寺修造记》中记载:金陵名蓝三,牛首以山名,泓济以水名,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。意思就是说牛首山以山为名,燕子矶的泓济寺以水为名,兼容山水的地方就是南京栖霞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清乾隆帝六下江南,六到栖霞山,五次驻跸前后共计45天,并盛赞栖霞山为“第一金陵明秀山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曾经用数字化解读栖霞山历史:“一个隐士,两块丰碑,三色美景,四位高僧,五次驻跸,六朝圣迹。”

史学界上对栖霞山也有着“一座栖霞山,半部金陵史”的美誉。



名人文化

        明代秣陵名士盛时泰在其所著《栖霞小志》中描写过栖霞山历史上的桃花盛况,曾写到“春暮夏初,则红英绿荫,错落左右,游人行其下,衣袂皆有香色”。栖霞山与桃花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,古桃花涧的桃花景观自明代便开始就蔚为壮观了。至今,桃花涧两侧的峭壁林间仍有古人题刻的“桃花涧”、“非人间”等字迹。

        明末凄美的爱情故事《桃花扇》也曾发生在栖霞山。清乾隆皇帝驻跸栖霞山行宫期间,对栖霞山的桃花钟爱有加,也留下了赞美桃花和桃花涧的诗篇。

        桃花扇亭取名于清初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的作品《桃花扇》。明末清初时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,不仅才艺出众,更因其爱国情操被世人乐道,根据她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,孔尚任撰写了著名的剧本《桃花扇》。

        桃花湖四季景色优美,桃花湖中的亭子是珍珠泉亭,珍珠泉明代为“金陵二十四泉”之一,泉侧墙基条石上的“珍珠泉”三个篆体字,为明代李言恭所题。珍珠泉亭内雕刻清乾隆皇帝题《题珍珠泉诗》:“一泓无滓印空澄,山脚泉喷珠颗砯,凭槛不殊昔年况,剔疏犹忆尹家曾。”



帝王文化

        史载有五王十四帝曾与栖霞山结缘。最早来到栖霞山的便是秦始皇了,据《史记》记载:始皇帝登临栖霞山,不仅埋双壁祭告天地,更赦李斯篆文,立石以明示天下。在秦始皇之后呢,南朝时期,明僧绍曾多次被征召,但都婉拒。梁武帝萧衍曾手植六朝松,并派遣僧诠等十人都到栖霞寺学习“三论学”,后栖霞寺成为佛教“三论宗”祖庭。公元556年还未登基的陈霸先(陈武帝)和北齐的军队大战栖霞山,这是栖霞山有史书记载以来的栖霞山第一次大战。梁元帝萧绎书有《摄山栖霞寺碑铭》,为栖霞山历史上第一通石碑。陈后主陈叔宝游历栖霞山,并作《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》诗一首。隋文帝杨坚选择蒋州栖霞寺建舍利塔。后唐高祖李渊改栖霞寺为功德寺,下令扩建殿宇达49所,使得栖霞寺和山东长清的灵岩寺,湖北当阳的玉泉寺还有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为“四大丛林”。唐高宗李治手书“棲霞”二字刻于明征君碑。明洪武25年定名栖霞寺沿用至今。

        清高宗乾隆皇帝六下江南,六到栖霞山,五次驻跸栖霞行宫,共题诗120首,匾额44幅,佛赞1篇。盛赞栖霞山为“第一金陵明秀山”。